尋找丘區創新突破的新解法
8月20日,160多位客商從國內外“組團”來到三臺縣,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:尋找優質的現代農業項目。結果不虛此行,一口氣達成9個農業項目共14.5億元的投資意向協議。據熟悉四川農業的專家介紹,這樣大規模的農業考察團,在省內并不多見。
這批客商的到來并非偶然。隨著國家、省市相繼出臺一系列鼓勵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,農業正成為新一輪投資發展的熱土。而作為丘區農業大縣,三臺縣并沒有坐等客商上門,而是主動出擊,通過對農業資源進行梳理、分析,共推出了40項現代農業項目備選,才促成了有效的對接。
農業上的 “大動作”折射出三臺發展思路的清晰。
丘區縣要如何發展,這曾經是困擾三臺縣的一個難題。當前,在新形勢下,尤其是三臺區位條件得到明顯改善,正式融入“成都一小時經濟圈”的背景下,要實現科學發展、加快發展、跨越發展,三臺的選擇是立足丘區實際,科學規劃,主動作為!耙詤^域的視角審視發展定位,突出重點、找準優勢、率先突破,奮力推進四川丘區經濟文化生態強縣建設,做一篇丘區特色的發展文章!比_縣委書記趙迎春說。
蔣秩宏 趙曉蘭 祖明遠
農業換擋提速助推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依靠豐富的農業資源,三臺積淀了許多全國性榮譽: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百強,是全國糧食、生豬、油料、桑蠶、油橄欖生產基地,連續7年榮獲“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”。但長期以來,受限于區位條件,優質農業資源未能充分釋放出產業活力。
對此,根據自然條件和產業前景,三臺縣從規劃引領入手,確立了“3+5”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:優質糧油、優質生豬、優質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和麥冬、米棗、油橄欖、藤椒、紫薯五大特色產業,以優勢產品來打造三臺的農業品牌,最終實現農業“大”且“強”,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“火車頭”。
8月中旬來到三臺縣永新鎮嶄山村,公路兩旁是望不到邊的碧綠棗林,這是擁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的“嶄山米棗”種植基地。擁有傳承數百年的種植歷史,“嶄山米棗”名氣頗大,每到8月,來自全國各地的水果商開著大貨車爭相前來搶購,但受限于分散種植的傳統模式,一直停留在初級產品銷售層面,農戶收益有限。
鑒于此,三臺以產業鏈思路改造米棗產業。首先,進行品種改良,并建立無公害米棗基地,目前全縣米棗種植面積已達4萬畝,規模優勢顯現。同時,通過項目對接,吸引外界投資,建立米棗精深加工項目,目前,總投資5000萬元的永新米棗產業示范園已具雛形。米棗也從“小打小鬧”升級為三臺農業的“拳頭產品”。米棗只是三臺農業由“大”轉“強”的一個案例,類似的變化在三臺麥冬、優質糧油等領域也在上演,其共同點是:首先對該產業具備一個整體規劃思路,將各個環節都規劃清晰,這既贏得了農戶們的認同,也有助于外來投資商考察判斷。正是憑借這一思路,2014年,一批現代農業大項目先后上馬:鐵騎力士集團打造60萬頭優質生豬基地、正邦集團將建設年產24萬噸飼料廠、廣州天適集團有限公司籌劃建設櫻花主題公園……工業抱團發展產學研聯動打造優勢產業“集團軍”
9月18日,一條好消息傳來,由三臺企業牽頭成立的綿陽市新型工裝及面料產業聯盟正式成立。這一聯盟包括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、綿陽紡織公司等13家科研院所、相關企業,將通過搭建起聯合攻關與研發平臺的方式,進一步整合行業優勢資源。這意味著,三臺紡織產業將如虎添翼,通過聚合產業上下游企業,深化產學研用合作,進一步延伸三臺研發、紡織、印染、制衣的紡織服裝產業鏈。
作為省內紡織行業重點縣,三臺縣集聚了佳聯印染、綿陽紡織、泰宇達棉紡、恒昌制衣等一批實力企業。但近年來,隨著行業競爭加劇,三臺縣適時調整戰略,圍繞打造“中國西部紡織服裝時尚產業城”這一目標,鼓勵引導企業抱團發展,著力向上游技術研發、下游時尚設計領域延伸,而產業聯盟的成立,正是這一戰略的最新進展。
近年來,三臺工業上“動作”頻繁,內外發展環境都得到極大改善。對內,在完成省級工業園擴區調位和“一區三鎮”空間戰略規劃編制后,著力提高園區要素保障能力,鼓勵優勢產業集中集聚、抱團發展,壯大已有的紡織服裝、機械制造、食品醫藥、能源化工等主導產業。
對外,三臺有針對性地圍繞主導產業進行招商引資,拓展產業鏈。2013年年初,隨著成德南高速開通,三臺正式融入“成都一小時經濟圈”,區位優勢開始顯現,赴三臺考察投資的客商數量猛增起來。但三臺并沒有志得意滿,相反,對軟環境的建設更加重視!伴_放的競爭,說到底是環境的競爭!比_縣委、縣政府為此莊重承諾:為外來投資者提供“更短流程、更高效率、更少環節、更低成本”的政務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!皥猿秩罕娐肪,切實轉變工作作風,將務實高效的發展環境,轉變成三臺加快發展的生產力和競爭力!比_縣縣長譚崗說。
培育創新主體引導大學生創業闖未來
雖然是后發地區,但三臺并沒有陷入對發展速度的盲目追求當中,相反,立足區情,三臺堅持科學發展、加快發展、跨越發展,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既注重經濟增速也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,既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,既注重經濟發展也注重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建設統籌協調。
立足三臺自然資源豐富、農業基礎良好的實際情況,三臺引導科技資源,尤其是具備專業知識的大學生與農業相結合,在現代農業與旅游業領域,摸索出三臺特色的創新模式。
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王強對蔬菜種植有著全新的理念。在得到劉營鎮在土地流轉、貸款、基礎建設等方面給予的扶持政策后,2013年9月,打造的蔬菜、馬鈴薯等3個種植基地,如今已發展為集特色種植、休閑娛樂與農活體驗為一體的觀光農業項目,給周邊農戶帶來了不少啟發。
以有技術、有想法、有沖勁的大學生為創新“火苗”,三臺縣現代農業,尤其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家庭農場迅速涌現,成為推廣現代種植技術、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。通過引進優質蔬菜種子、采取水、肥滴灌技術,大學畢業生許前貴的50畝地蔬菜產量很高,這讓許多種了幾十年地的農戶都前來學習。目前,受其帶動,周邊的蔬菜種植已打響了品牌。
農業并不是創新的唯一戰場。為鼓勵企業自主創新、成果轉化,三臺已出臺相關扶持創新政策,并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,扶持對象包括認定了的科技型中小企業、科技研發人才以及專利發明人等。受創新風氣帶動,今年1-9月,全縣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93戶。截至目前,全縣共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12 戶,一支極具成長性的創新生力軍已在三臺初步形成。
短評
科技創新成為三臺轉型升級的“催化劑”
一個丘區農業大縣,要如何搞科技創新?這個問題讓很多人感到困惑,因為怎么看,實驗室里的白大褂以及各種精密儀器,都似乎和農業、農村聯系不起來。
這種想法其實非常狹隘。
作為推動轉型升級的 “催化劑”,科技創新在三臺大有可為,絕不拘泥于廠房、寫字樓內,而是在廣袤的土地上發揮著關鍵作用。
以麥冬產業為例。三臺是中國麥冬之鄉,但粗放的種植模式,不僅影響整體品質的提升,更局限了其產業規模的擴大。2014年,三臺引入科技創新的理念改造傳統農業,麥冬產業“一遇風云便化龍”,擴展為投資規模在20億元以上的項目,涵蓋麥冬標準化生產、檢驗、檢測、交易、精深加工、物流、科研、培訓、商貿服務等一體化的多功能產業園區,更延伸出麥冬保健食品和醫藥制品的產業鏈。
后發地區往往具備另一種優勢:跳過產業升級的某些環節,直接借用最新的創新成果。三臺資源豐富,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,用好科技創新的力量,必將“點石成金”,推動三臺科學發展、加快發展、跨越發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