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三臺:堅定推進鄉村振興
四川省三臺縣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,加大涉農涉水項目招引力度,立足全國、全省農水人口大縣的優勢,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深入開展山水田林路房和特色產業綜合治理,切實服務“三農”,跟進精準扶貧,有效發展現代農業,不斷打造幸福美麗新村,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。
強化以全省農村綜改區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,推動當地如期脫貧。按照“綿陽主導、三臺主體”的原則,積極推進核心區、輻射區、帶動區“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”三變改革,重點打造1.6萬畝優質柑橘、蔬菜連片基地,加快了2個新村聚居點和紅花園“養心谷”項目建設,配套推進鄉村道路、五小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提升,同時,大力保障年內全縣430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。另一方面,以土坯房改建推動新村建設。編制了土坯房改建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,探索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項目加大融資力度,加緊制定年內土坯房改建目標,抓緊實施綜改區1400戶土坯房拆除,從而力爭全年新建幸福美麗新村100個,總數達到501個。同時,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民增收。每年專項投入2900萬元發展麥冬、藤椒等“3+2”主導產業,建立四川麥冬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藤椒、生豬技術研究中心,加快推進麥冬大健康產業園和特色小鎮建設,切實打造西部櫻花節等16個鄉村旅游品牌,推進農水文旅融合發展,在年內建成藤椒產業園和鐵騎力士生豬種養循環示范園。并且,設立5000萬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和2億元產業發展基金,引進北京泛華麥冬產業園等總投資50億元的4個重點項目,加快推進臺沃農業環保生產線、上海梅林技改等涉農工業項目的建設。
通過大企業引領發展麥冬大健康產業,全縣三臺麥冬種植面積達5萬畝、產量占全國的70%以上,出口量占全國的80%以上,三臺“涪城麥冬”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到2025年,要實現麥冬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,建成“全國麥冬加工外銷核心區”和“中國(世界)麥冬之都”。一是標準完善提品質。制定發布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涪城麥冬國家標準(GB/T23400-2009),實現育種、栽培等全環節規范化標準操作,選育推廣“川麥冬1號”“川麥冬2號”新品種,申報生態原產地產品、地方特色食品國家品牌和“涪城麥冬”產品著名商標,爭取將麥冬列為國家中藥材大品種。二是訂單生產建基地。重點舉辦了4次麥冬專題招商推介會,引進神威藥業等11家企業,帶動四川代代為本等本土企業和28個專合社,建立麥冬GAP基地6個8000畝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模式,與農戶簽訂訂單生產協議并保底收購,帶動30萬戶農民種植5萬畝,年均產量1.2萬噸,戶均增收達1.5萬元。三是協同創新延鏈條。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園(三臺)麥冬大健康產業園,依托太極集團等龍頭企業,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等研究機構,開展麥冬藥食同源科研和精深加工實驗,生產麥冬中成藥、食品、保健品等6種日化用品。四是多元營銷塑品牌。培育發展麥冬文化、旅游康養等新興產業,打造麥冬特色小鎮,加快建設麥冬文化創意園、康養中心等景點,舉辦麥冬文化節等活動,依托云端363等14家電商平臺和云海源等20家企業直營店,實現麥冬藥材、食品、健康產品線上線下一體化品牌銷售。而且,成功創建全國首個“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(麥冬)質量安全示范區。通過與中農、西農、川農等26家重點高校、企業的合作,引進麥冬套種攀爬型蔬菜立體種植等43項生態安全種植技術,定期對21個麥冬樣品開展231項有毒有害物質檢測,推廣“藥-糧-菜”等生態種植模式,打造麥冬GAP基地、標準化種植園1.2萬畝,形成“原始仿生栽培”為主的涪城麥冬栽培系統,被農業部列入“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”。
突出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理念,保障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。一是綠色技術引領。制定大宗農作物生產技術規范,引入臺沃、廣聯、平強等6家社會化組織,采用“農民主體+政府購買+企業服務”的方式,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、綠色防控等規范化生產技術施用和培訓活動。2017年以來規范化生產技術覆蓋區增至42萬畝,農藥施用量減少30%以上。二是綠色監管把關。開展“綠色護農”活動,整合農業、林業、水務、安監、國土等部門建立“市場+生產線”監管模式,通過聯合執法、分類檢查、定期抽查,開展生產銷售安全監管,對檢測達標率高、門店衛生良好企業商戶給予“放心農資企業”“放心農資店”授牌獎勵,F已開展農產品檢查近百次、檢查合格率達97%。三是綠色品牌培育。依托“郵樂網”“云端363”等12家電商平臺,實施綠色農產品“品牌入網”行動,并給予1到5萬元入網獎勵,由平臺采用宣傳片、網絡段子等形式,免費提供線上品牌推廣,現已推出“三品一標”綠色品牌70多個、線上品牌近20個。
結合創建全國文明衛生縣城,有效落實“河長制”,城市綠化“山水園林城”正在有效提升。先后實施了鳳凰山公園整治、綿遂出口景觀打造、濱涪路綠道提升等9項城區綠化工程,采用“喬木列植+灌木叢植”立體模式打造了銀杏大道、綠化隔離帶等重點人水和諧新景觀,配套完善了景觀燈、園路、排水管網、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,保障年末城區綠地率達到30%、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0平方米。另一方面,重視水岸綠色“廊林”建設。依托水土保持國策治理,大力杜絕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,重點開展了涪江、凱江兩岸廊道和魯班、團結、紅旗堰等重點水庫的綠化提升,引進低矮喬灌和馬桑、桂花等樹種,綠化了江岸堤防、水庫岸線,年內力爭完成380畝水系綠色廊林營建、綠化。同時,建好生態丘區“翠林”。依托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助項目和退耕還林項目,開展中幼齡林撫育和柏木低效林改工程,采取密度分類、生態疏伐等方式優化中幼齡林分結構,采取補植補造、樹種更替、土壤改良等措施改造低效林,撫育打造穩定森林群落結構,年內力爭增加優質森林3萬畝。其中:蘆溪、立新、永新、三元、魯班、塔山、龍樹、建平等鎮通過農水文旅融合加快構建了鄉村旅游圈層。諸如:“椒香輝映”藤椒園、“佛手送!彼幓▓@等農旅觀光基地,城鄉健身環線、濱江綠色休閑圈正在異軍突起!
抓好生態文明是永續發展的根本。四川三臺堅定推進鄉村振興,積極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樹立“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”的責任意識,就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民生環境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化治理,實行最嚴格的民生環境保護制度,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初步地走出了一條“生產發展、生活寬裕、生態良好、鄉風文明”的道路。